電車展覽上週五 (24/11) 開幕,部分展品首次展出,包括1958年繪製的戰後電車尺寸圖紙、不同版本路線時間表、前任電車公司總經理夏理士 John Harris (1978至1984年)手寫電車資料備忘等,參觀人士可遠觀亦可觸手翻閱這些複製本。
北角電車飯堂文獻
80年代電車班次表和前任管理層手稿
電車世家祥哥仔細端詳著一份1958年戰後電車尺寸圖
戰前1938年英文版路線圖、1954年中英對照路線圖及70年代路線圖手稿 (複製本)
香港電車文化保育學會 Hong Kong Trams Culture Preservation Society
香港電車文化保育學會 Hong Kong Trams Culture Preservation Society
電車展覽上週五 (24/11) 開幕,部分展品首次展出,包括1958年繪製的戰後電車尺寸圖紙、不同版本路線時間表、前任電車公司總經理夏理士 John Harris (1978至1984年)手寫電車資料備忘等,參觀人士可遠觀亦可觸手翻閱這些複製本。
北角電車飯堂文獻
80年代電車班次表和前任管理層手稿
電車世家祥哥仔細端詳著一份1958年戰後電車尺寸圖
戰前1938年英文版路線圖、1954年中英對照路線圖及70年代路線圖手稿 (複製本)
【香港情懷電車展】
日期:2021年10月29日 ~ 11月28日
時間:中午12:00 ~ 晚上20:00
地點:天后 電氣道54號 亨環.天后 10樓 (59E 興發街電車站/地鐵天后站A2出口)
現場展出珍貴電車圖片及電車模型,感謝 Hong Kong Tramways 香港電車 借出珍貴實物,務求令您置身 #電車博物館。
免費入場。逢星期六日有電車工作坊和現場導賞!
Tram Lovers Exhibition
Date: 29/10 – 28/11
Time: 12:00 noon – 20:00
Venue: Park Fair Hong Kong
10/F, 54 Electric Road, Tin Hau, Hong Kong (59E Hing Fat Street tramstop/MTR Tin Hau Exit A2)
Free entry! Come and walk through our popup Hong Kong Tram Museum with historic photographs, scale models and rarely seen tram artefacts.
Our thanks to Hong Kong Tramways for generously offering us historical items. Don’t miss out!
Welcome to join the workshops & guided tours every Saturdays and Sundays making your own Lego tram!
https://parkfairhk.com/event-%26-workshop/ola/services/tram-lover-workshop
【香港トラムシヨー】
2021年10月29日から11月28日まで
敷地內には貴重なトラムの写真や模型が展示されており、電車博物館に滯在できるよう、貴重な物を貸してくれた電車会社に感謝します。
#parkfairhk
#電車展覽 #博物館 #museum #exhibition
【香港電車標誌圖解 – 跨越115年】
【非官式標誌:1904-1950年代】
▪車身前後和兩側,標有一個襪帶(garter)圖案,電車公司名稱圍繞著電車號碼。
【官式標誌:1974-2017】
▪參照最後一款車票上的路軌圖案,路軌標誌採用紅藍兩色,配合九龍倉的標誌顏色。
【特別版標誌:1986】
▪慶祝九龍倉百週年及第一部旅遊電車28號面世,車身髹上富殖民地色彩的雙龍圖案。
▪第二部旅遊電車128號、遊覽電車68號同樣採用。
【週年標誌】
▪分別在慶祝90週年、100週年、110週年及115週年特別設計。
香港電車文化保育學會是2017年成立的非牟利團體,曾參與/舉辦活動如下:
• 01/2017 – 香港電台CIBS電車節目與聽眾分享電車故事
• 02/2017 – 參與饒宗頤文化館「叮叮去九龍」電車展覽
• 03/2017 – 「二十五分鐘後」藝術電車之旅
• 04/2017 – 128號旅遊電車日本遊客導賞團
• 06/2017 – 聯署成功反對城規會取消電車建議
• 09/2017 – 明愛社區活動分享電車故事
• 11/2017 – 參觀電車廠
• 09/2018 – 參與iDiscover電車攝影比賽電車派對
• 10/2019 – 120號電車70週年快閃導賞團
我們期望與各不同院校及團體合作,舉辦展覽、導賞團及工作坊等活動。如有興趣,歡迎 #InboxMessage 聯絡。
=================================================================
Hong Kong Trams Culture Preservation Society is established in 2017 as an NGO promoting tram history. We have participated below events:
• January 2017 – Sharing tram stories on RTHK radio broadcasting programme on HK trams
• February 2017 – co-exhibitor of “Ding Ding to Kowloon” at Jao Tsung-I Academy
• March 2017 – organised art tram tour on “Twenty-Five Minutes Older” event
• April 2017 – Co-organiser of tram tour on 128 for Japanese visitors
• June 2017 – Organised public petition opposing the tram cancellation proposal to Town Planning Board
• September 2017 – Tram stories sharing at Caritas community events
• November 2017 – Depot visit for the public
• September 2018 – joined iDiscover Ding Ding Photo Competition Tram party
• October 2019 – Flash tour celebrating 70th anniversary of tram 120
We hope to organise exhibitions/tours/workshops collaborating with colleges/groups. Feel free to inbox us.
香港電車使用的底盤屬於pendulum truck,bogie (轉向架) 較多形容鐵路,直譯不夠貼切。現時使用的電車底盤,並非50年代產物,而是可以追溯到1925年!
電車底盤主要分為四款:
1. Peckham
現時大部分電車底盤屬於Peckham款式,源自美國人Edgar Peckham的設計,Edgar於1906年在倫敦成立Peckham Truck & Engineering Co. Ltd.。
1925年至1937年期間,Brush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為香港電車專利生產8′ 6″ Peckham底盤 (P22型及P35型),在杯士箱 (axlebox) 外殼可以見到”Brush”字樣。少數仍然刻有”Peckham Truck”字樣屬於更早時期,較為罕見。
2. Maley & Taunton (M&T)
Maley & Taunton Ltd由Alfred Maley 和 Edmund Taunton兩人於1926年成立,初期向香港電車供應氣掣配件 (air brake),1938年後,取代Peckham生產底盤。
二戰結束後,戰後式電車部分使用新M&T底盤,或從退役的戰前式電車轉移的Peckham和M&T底盤。M&T底盤1961年停產。
3. 太古船塢/電車公司底盤
1961年後,底盤改由太古船塢 (Taikoo Dockyard) 提供和電車公司自行製造。根據1970年官方紀錄,電車底盤共有174個,另外有20個用於2-21號拖卡,由太古船塢建造,這20個底盤相信已經隨拖卡一併拆解。
1986年電車進行翻新,163部戰後式電車使用的底盤連同備用底盤,被轉移到翻新車和新木頭車上。2011年,這批底盤再次被轉移到新鋁製電車上。這就解釋為何有些底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經過多年車輪、摩打等已換成新的,唯有杯士箱和車底鐵 (side frame) 仍是原裝。
外型方面,Peckham底盤的車底鐵較幼,M&T底盤則較粗。而電車公司底盤乃參照太古船塢製造,兩者外型相似。每個底盤都有編號刻在車底鐵上,編號越細,年份越久遠。車身和底盤維修期間可以分離和轉移至其他電車,由工程部紀錄底盤編號的變更。
2015年,工程部研製出一個全新的100號底盤,原本的100號底盤其後改編號184。這個新底盤在新100號 (原為43號) 進行測試。隨着新底盤計劃安裝在新車上,意味這批舊底盤將會消失。
詳細內容:英文版”Hong Kong Tramways”
https://hktramways.com/en/tram-souvenirs-detail/37/
香港開埠初期,主要交通工具只有轎。而港島正式有電車行走前,山頂纜車是最早營運的公共交通工具。1881年已有提議在港島興建電車系統,1882年政府頒佈《建築車路條例》,計劃發展六段電車路線,其中五段是路面電車,另一段是山頂纜車。不過當時的財團對興建電車興趣不大,他們為方便山頂區外國人往來,決定先興建山頂纜車系統。直到1901年政府頒佈《電車條例》(Tramways Ordinance),落實興建電車。
當時通用的車票是重要的文獻之一。以電車為例,要考究車票的大約使用年期,除了票價外,可以從公司名稱和站名分佈入手。
這兩張格式和車站相同的來回車票,見證了山頂纜車公司名稱的變更。H.K.H.L.T. Co. Ld 是Hong Kong High-Level Tramways Co. Ltd 的縮寫,是山頂纜車於1885年成立時的公司名稱。1905年改名為Peak Tramways Company Limited。車票的對角線左下方是去程,右上方則是回程。和電車票不同的是,纜車票只有英文版本。
早期「斗零」車票
這是現今發現最早的電車票。上面的電車公司名稱 Hongkong Electric Tramways 是 Hong Kong Tramway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 的英文縮寫,中文名稱「香港電線車公司」, 約1904-1906年間印製。這款車票有頭等十五仙、三等五仙和三等弍仙的版本,其中三等弍仙是工人專用的特惠車費。車票背面是中文版,以毛筆書寫的中文,具中國傳統特色。這種英文在前中文在後的格式,頗有殖民地的主權色彩。
香港電車局
這張頭等電車票的構圖、中英對照的站名模式是根據上圖「電線車」為藍本的車票,票上的「弍」字少了一劃,用來表示「一」的寫法別具創意,「上等士」指頭等乘客。這款車票另有三等弍仙的版本。1906年Electric Traction Company of Hong Kong Limited 接管清盤的「香港電線車公司」,背面印有中文名稱「香港電車局」,有別於「香港電力牽引有限公司」的譯名。
而為了顧及華人需要,部分站名按照英文發音譯出近似的中文名稱,如「覓得波酒店」(今北角新都城中心) ,Observation Place 的位置是現在的天樂里,而 New Dock 指太古船塢。
1905年,電車公司營運一年後公佈新車費,頭等仍然維持十仙,三等車費略有調整,堅尼地城至書信館、及書信館至銅鑼灣收費四仙;銅鑼灣至筲箕灣收費五仙。雖然沒有披露加價原因,但根據公佈所述,新車票仍在趕印中,新收費會暫時印在舊車票上。由於目前未曾發現四仙的版本,因此推斷其收費的方式可能是購買兩張弍仙車票。
「上行」「下行」車票
這一組中英文版電車票分別印上「上」、「下」和UP、DOWN兩字,其實這是外國電車的慣用寫法,UP表示前往目的地,DOWN則表示從目的地回程。這個模式在香港似乎並不適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兩者都是以銅鑼灣為中轉站,「上」、「下」和UP、DOWN位置雖然對應,但是基於中文是從右到左順讀,上行線錯誤地變成下行線。随着站名增加,其後的電車票便取消這種表達方式。
另一組「香港電車局」的車票,站名較多,同樣以UP、DOWN來區別東西行線,五仙的車票終點站只到銅鑼灣,銅鑼灣以東沒有顯示,而十仙的車票則達筲箕灣。仔細一看,票價不同卻都是頭等,到底是什麼頭等乘客可以享有半價的優惠呢?確是耐人尋味。
音譯站名
這張「香港電車局」的三等車票,比五仙的中文版本多了一些站名。「些剌堪」是Sailor’s Home的音譯,由於站名印在「書信館」之前,因此是位於西區德輔道西的海員之家 (建於1865年,後來隨著海員活動轉移到灣仔,會所亦遷至該處)。「弍號差館」(No.2 Police Station) 位於今天莊士敦道與菲林明道交界。值得注意的是,車票顯示的總站只達銅鑼灣,車費亦由五仙調低至三仙,是華人專用特惠車票。
綠色車票和早前提及的「香港電車局」版本一樣,只有兩組站名,不過已經沒有上、下的字樣。而藍色版本的車票,站名增加至三組,車票尺寸不變,Company縮寫為’Co.,’。兩款車票同樣在1910至1922年期間通用。
現時的電車公司的中英文名稱並非同期確立。「香港電車局」在1910年8月5日,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 (Hongkong Tramway Company Limited) 沿用至今,英文名稱要到1922年5月26日,才定為 Hongkong Tramways Limited。
「七姊妹」
「七姊妹」源於七位女子化身礁石的民間傳說,以泳棚聞名,有電車及巴士前往。這張車票是前往「七姊妹」的電車使用,1914年開始電車公司更加開書信館至七姊妹的班次,除了提供帳棚供泳客使用外,還安排軍樂隊伍在沙灘演奏,吸引不少人流。
四十年代的電車票,「七姊妹」改為「名園」,英文North Point仍然不變。但隨著填海發展,加上泳棚毀於日軍炮火,五十年代戰後初期的電車,仍然維持「七姊妹」的路線牌,最後改為今天通稱的「北角」。
「愉園」
早期電車票一直都是印上「跑馬地」,没有印上「愉園」,反而路線牌兩者都有。1918年2月26日馬場大火,令附近的愉園遊樂場生意大受影響,而被逼在1922年結業。而跑馬地路線牌的英文名稱到五十年代一直顯示Race Course,不久才改為Happy Valley。
海員 / 軍人專用車票
早於1922年或之前已有專為海員和軍人而設的頭等半價車票,收費五仙。此優惠至三十年代中繼續推行,以抗衡巴士帶來的競爭。當時車票上“Naval and Military”印有“British”,1946年頭等票價改為兩毫後,海員和軍人搭電車依然享有半價優惠。但車票上不再印有“British”。
數字代號巴士車票
二十年代在未有巴士專營權前,港島和九龍已有數家巴士公司,例如大酒店巴士 (The Hongkong & Shanghai Hotels Ltd.)、中華汽車 (中巴) 、九龍汽車 (九巴) 等,而早於1904年1月,當時電車公司的工程顧問Alfred Dickinson & Co. 已經表示有興趣在九龍興建電車,其後電車公司先後在1913年和1924年向政府提交建議書,連路線圖都構思好,可惜不獲政府支持。
1928年1月1日,電車公司收購行走九龍的啟德客車 (The Kai Tack Motor Bus),6月正式獲得批准經營巴士,共購入十部單層巴士(90-99號)。提供兩條路線:一條是上環三角碼頭 (Wing Lok Wharf) 至跑馬地,另一條是卜公碼頭 (Blake Pier) 至太古船塢東閘 (Taikoo East Gate) 的長途線,大大紓緩了筲箕灣電車服務的緊張,也為前往東面的乘客提供一個較快捷的方式。
當時使用的車票以數字為車站代號取代站名 (1, 2, 3, 4 和3, 4, 5, 9兩組),分頭等和三等,西行和東行。有趣的是票價相同。票上的“OMNIBUS” 表示巴士,至於數字代表哪些相應車站就無從查證了。
半價車票
1933年電車公司結束巴士業務後,旋即面對另一個挑戰。1935年4月,政府突然宣佈批准當時的中巴以弍等車費接管之前電車營運的路線,為應對巴士競爭,1936年電車公司實施票價減半優惠,頭等由一毫減至六仙,三等由五仙減至三仙。優惠車票共有兩款,其中方形版本只有票價,沒有標明等級和站名。車票背後必須有官方高層簽署 (司理人)後方能發行。另一款以中英文列示,路線只限跑馬地、銅鑼灣。筲箕灣線則維持正價收費。留意當時堅尼地城寫成「堅利地城」。
除車票外,電車公司同時推出月票。月票初期每月10元,後因巴士競爭,減至7元。為了吸引更多乘客,更在報章上宣傳優惠票價。
書館幼童票
早於二十年代已經有學童專用電車票 (Scholar’s ticket),票價五仙,沒有標明等級,小童不佔座位是免費,12歲以上小童樓上半價。至於寵物,未知牠的主人又是否需要幫牠購票上車呢?
1947年電車公司總經理 W.F. Simmons新上任,有見戰亂後失學的學童逐漸復學,於是重推學童車票,票價為正價兩毫的一半 (十仙),而且只限下課時段 (下午5:30前) 使用。此外亦推出一套五十張的十仙學童套票,方便學生集體購買。
「八仙」「毫半」車票
早期的三等車票多數是中文版,只有一款八仙的英文版短暫流通過。戰後營運成本上漲,頭等票價曾經加至15仙,1946年,頭等加至2毫,三等由5仙加至1毫。由於乘客量逐年增多,往往需要直接在舊車票蓋上臨時票價來應付。
電車只局限於港島,其廣泛性始終不及當時的巴士,然而自二十世紀初期,中上環商業活動頻繁,部分政府機構的辦事處都設於中環,三十年代日人亦在灣仔成立一些商行,該處也是海員度宿及消遣之地。加上電車公司准許商戶在車票背後宣傳商品廣告,其後伸展至電車車身,相對於單層巴士,雙層電車的宣傳方式可說是前衛。
日佔車票
1942年2月「香港佔領地總督部」成立,同年7月日軍將香港分為12個區域。12月8日,電車掛滿裝飾行駛,郵局特別發行明信片,紀念「大東亞戰爭一周年」。其中一部電車更被徵用為運載糧餉之「荷物車」。
這是加蓋的日佔車票,「金壹拾圓」的車資可見當時通脹的嚴重,市民根本無法負擔。即使車票上已有等級和站名,但仍然重複蓋上「三等」「銅鑼灣」字樣,部分街道例如德輔道亦改為「昭和通」,日方亦在佔領期間在電車上以影像拍攝宣傳,頗有宣示主權的意味。
這是日軍自行印製的三等電車票,電車公司名稱改為「總督部電車事務所」,推出「回數劵」等優惠來吸引乘客,並增設女售票員。車票設計和沿用車票截然不同,構圖細緻,票上的「早」「回」估計表示「來」「回」;「職」「學」相信表示工人和學生。車票沒有打孔,亦沒有票價。而同樣款式的一等電車票,只有「回」「職」兩個級別,「一等」是否等同上層「頭等」,「三等」是否等同下層則無從稽考了。
戰後車票
1946年電車陸續安裝車門,車廂內有司閘員控制人流,逃票問題得到解決。由於日佔期間使用過的車票無法再用,必須印製新車票。1950年新上任的 C.S. Johnston,致力整合官方營運記錄,並沿用1936年的優惠車票設計,發行方形十仙士車票。
消失了的「銅鑼灣站」
五十年代的電車票樣式起了變化,中英文站名印在單面,底部印上“England”,以示英國在戰後重新拿回主權。因應北角區的發展,及舒緩筲箕灣線的乘客量,1953年12月21日北角改為總站,銅鑼灣總站暫時關閉;其後霎東街車廠完成擴建,自此車票上便以「回廠」來取代「銅鑼灣」。
1954年,電車公司首次印製官方路線圖,車費及時間表,當時軍人和12歲以下小童仍然享有半價優惠。
電車上下層各有一名售票員(conductor),身穿白色制服,揹着肩帶式車票打孔機,打孔時會發出「叮」的清脆響聲。車票和用作找贖的輔幣放在白色錢袋內。售票員會在車票上乘客上車的站名上打孔,表示車資已付,並記錄乘客的上車地點和車票號碼在表格上,售票員還需時刻留意有問題的車票,若乘客沒有購票或售票員將車票錯誤打孔,都需要向管理層提交書面報告 (inspection report)。
此外亦會有稽查人員 (inspector) 突擊上車驗票,以防售票員以未被使用的舊票轉售圖利。不過仍有部份售票員鋌而走險售賣使用過的車票,被公司懲處。
1946年至1972年間,電車票價基本上變化不大,1975年成人收費加至三毫,學生,小童車費半價。由於新車票來不及印刷,因此暫時在舊車票上印上新車費。
此外,七十年代曾經出現印有一至十二月份英文縮寫字樣的車票,以及印有月份、星期和日子的車票,供企業員工當月報銷之用。
節慶車票
戰後的電車票除了恢復由英國印製外,還曾經短暫由中華書局印刷廠印製。五十年代一張中文版車票便是唯一的一張。特別的是票上印有CNY的字樣,是 Chinese New Year的縮寫,是慶祝農曆新年的特別版。
1975年電車公司發行最後一款車票,換上新的路軌圖樣,該圖樣成為九龍倉集團收購電車公司後新標誌的參考模板。這套一式三款印有喜慶節日的特別車票,乘客持票上車無須打孔。是官方與市民同樂的最佳見證。
「交換車票」
從七十年代後期的電車票中,發現了一款有趣的「交換車票」― 這是罕見的郵差專用車票,相信是引入收費錢箱前的過渡時期通用。1972年7月1日,沿用多年的等級制度取消,電車劃一收費兩毫。售票員分批被訓練成司機,並逐步引入收費錢箱。而乘客上落車的方式亦由以往頭等和三等乘客分別在前門和後門上落,改為「後上前落」的模式,為了讓乘客易於識別,部分電車車身附有一些入錢及上車和落車位置的標記,示意乘客上落車的位置及落車需自備輔幣。過度時期仍有少數售票員坐在車尾售賣車票,拖卡亦於車頭裝有收費錢箱。
1981年成人票價改為五毫,翌年售票員隨著拖卡停止服務正式一併取消。這些交換車票亦停用。
旅遊車票
七十年代一些商務機構喜歡租用電車舉行私人派對,電車公司亦賣力宣傳,提供代辦食品服務,而為了進一步推廣,電車公司決定推出特惠車票供市民乘搭。
1986年電車公司推出28號旅遊電車,除了供遊客租用外,市民可憑票在沿途上車。28號每日上午八時半至下午五時半由霎東街電車廠開出,途經北角、銅鑼灣、灣仔、中環及屈地街;車票背後印有月份和日期。收費初期五元,不過由於價錢遠比當時普通搭電車略貴,不久票價調低至兩元,於是廣受乘客歡迎。2004年7月,為慶祝電車百週年,電車公司推出免費乘車劵,供旅客乘搭古董開篷電車往來上環至銅鑼灣。
免費乘車劵
基於雨傘運動對電車服務造成的影響,2014年10月30日,電車公司提供免費乘車劵,讓乘客在指定日期免費轉乘電車。
遊覽電車黃金套票
2016年1月24日,遊覽電車啟行,往來上環及銅鑼灣,途經跑馬地。乘客購票上車後會獲得一張黃金套票,憑票可在兩天內不限次數免費乘搭普通電車。此外亦限量推出黃金套票特别版 (Special Edition Golden Ticket),包括兩張明信片,和一張刻有號碼的金色車票。
雖然電車一說早已深入港人心中,不過電車主要電力來源便是天線,電線車的叫法似乎更為貼切呢!